『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左传》与《周易》(四十三)[1/3页]
第八章:《左传》所记人们对《周易》的运用对后世深刻的影响
第五节:《左传》记载《周易》一书卜筮上对八卦取象及繇辞内容的穿凿附会于说法,以及道德对《周易》繇辞的解释,后世产生的“易学”(今本《周易》学术),无论是以“象数”或是“义理”去注释今本《周易》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周易》产生于西周后期,是一部曾借用前人创立的记事序数(商代晚期已经使用)“六十四画符号”(被后人篡改用之和称之的“六十四卦画”)为题序而编写出六十四篇文章所组成的为“君子”(周天子血统的诸侯、贵族)们讲述“修身、齐家、治国”的道理书。按现代哲学分类,应属政治哲学书。
到春秋被篡改成繇式《周易》,史巫用于卜筮(算卦)。到战国末期,《周易》又篡改成数字卦爻格式(今本《周易》)。原创《周易》产生几百年后,即战国未期到西汉前期,面对今本《周易》(算卦形式的《周易》)为研究对象,产生了七篇学术文章(西汉认为是孔子作),称《易传》(或叫十翼)。这《易传》是对今本周易的学术文章,已不是原创《周易》的学术文章。
把一本儿算卦格式的《周易》,作为学术的研究对象。并将已成为一套算卦的工具,即64卦符号(西汉认为是文王作)和八卦符号(西汉认为是伏羲创)、八卦取象,以及所谓的挂爻辞(西汉认为是文王作)。形成了八卦符号象数与卦爻辞义理及天道神秘思想内容。即不论不类的混合学术,即亦筮亦理对今本《周易》的学术。实乃是卦爻式《周易》(今本《周易》)下产生的一个学术怪胎(特别是《易传》里的《系辞》与《说卦》),而这个今本《周易》学术怪胎又在整个帝制时期里哺乳而疯狂妖艳的成长着(即帝制里的“易学”)。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把今本《周易》与对研究今本《周易》的《易传》尊为《易经》,并成为五经之首。汉又是经学的发荣时,后整个帝制里众多对《易经》(今本《周易》加《易传》)展开了注释与研究,其学说统称为"易学"。
后封建时期里的“易学”,更多是从属《易经》内容的《易传》里生发出无穷的天道、阴阳、太极、八卦、象数神秘思想。当然也对属《易经》内容之一的卦爻辞(原创《周易》里的文辞)进行符合封建义理的诠释,与原创《周易》是个十万八千里,真是《周易》学术上的阴差阳错。
当然《易传》无不受其《左传》一书对《周易》两种性质运用的影响,才有《易传·系辞》文亦筮亦理的去总论今本《周易》。所以《左传》里的筮例里道德论述《周易》里文辞,也成了后世“易学”上的典范。
如《左传》记载的以《周易》卜筮的第六筮例是《左传·襄公九年》:“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出。’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亨,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我们还是先看一看《左传》记载这一筮例的译文:
“穆姜死于东宫。开始住进去时卜筮看吉凶,起筮时得到《艮》里的一个不变之画(其它五画全变)。太史说:“这是个《艮》卦变《随》卦。随,是出走的意思。您一定要迅速离开这里。”穆姜说:“没有的事。这卦在《周易》中说:‘随,元亨利贞,没有灾祸。’元,是身体的尊长。亨,是美好的会合。利,是事义的和谐。贞,是办事的根本。用仁心作为本体就可以当人们的尊长,寻求美好的会见就能协调礼仪,有利于万物就符合道义,本体坚固就能够办好事务,根据这道理,所以说是不能欺骗的,因而虽然得到了《随》卦而没有灾祸。现在我作为个女人却参与作乱。处在低下的地位却又没有仁德,不能说是元。使国家不安定,不能说是亨。做了坏事而危害到自身,不能说是利。不安于位却修饰美容,不能说是贞。有上述四项德行的人,得到《随》卦而没有灾祸。我却四项德行全都没有,难道能合于《随》卦的之义吗?我自取邪恶,难道能没有灾祸吗?一定死在这里,不必出去了。”
这里的穆姜是鲁宣公夫人,穆姜本来姓姜,“穆”是其死后的谥号,她原来是齐国的一位公主。这一卜筮例中出现的穆姜说的,应是《左传》中记载的属最早的可说是《易传》外的“易学”了。因穆姜并没听卦师的说法,而是从《随》卦卦里说的“元亨利贞”四字上的义理道理去解释一番,真对自己的行为认为不符合“元亨利贞”这四德的要求,自己的过错有自己承担,宁愿死在东宫,也不听信算卦的让其搬离东宫才吉祥的说法。可这《左传》记载穆姜对“元亨利贞”四字的解释,成为世“易学”上的范式,无不顺其之说,而影响着整个帝制至今天的“易学”。
《周易》一书总共有4篇文章出现有“元亨利贞”四字。如:
()乾:元亨利贞。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随:元亨,利贞,无咎。
()无妄:元亨,利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周易》里四篇文章里出现有“元亨利贞”这四字,也就是今本《周易》里所谓四卦卦辞里均有“元亨利贞”四字,这说明有其四字的四篇内容,相对内容非常重要,才有“元亨利贞”表述,这四字其意也就是“大亨通有利发展的好事情”。
而到《易传·文言》对今本《周易·乾》卦里的卦辞“元亨利贞”,就遵循《左传》是记载的四德之意进行解释。
如《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到西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把《春秋左传》与《易传》均上升为五经内容,自此帝制经学里,《左传》与《易传》都成了经书,这帝制里的经书成为意识领域的统治地位。而到三国魏国时期里王弼遵循《易传》里义理恢复对今本《周易》的注释,力排汉象数注释《周易》的荒谬至极做派。
王弼的《周易注》·上经乾传卷一对“乾:元、亨、利、贞”的注释是:
“《文言》备矣。”
这意思说《文言》讲的详尽了,不再讲了,这无疑是遵循经书《文言传》里的说法。
故到唐孔颖达奉旨注疏《五经正义》时,《周易正义》里《乾》卦卦辞同样遵循“经书”(《易传》文)里的意思去注释。
如“《周易正义》·上经乾传卷一
乾下乾上。乾:元、亨、利、贞。
[疏]正义曰:“乾”者,此卦之名。谓之卦者……“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又当以义协和万物,使物各得其理而为“利”也。又当以贞固幹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是以圣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贞”。其委曲条例,备在《文言》。”
而《周易正义》一书里对《随》卦卦辞的“元亨利贞”的注释,也是遵循四德之说。
“震下兑上。随:元亨,利贞,无咎。
[疏]“随元亨利贞无咎”。○正义曰:“元亨”者,於相随之世,必大得亨通。若其不大亨通,则无以相随,逆於时也。“利贞”者,相随之体,须利在得正。随而不正,则邪僻之道,必须利贞也。“无咎”者,有此四德、乃无咎。以苟相从,涉於朋党,故必须四德乃无咎也。凡卦有四德者,或其卦当时之义,即有四德,如乾、坤、屯、临、无妄,此五卦之时,即能四德备具。其随卦以恶相随,则不可也。有此四德乃无咎,无此四德则有咎也。与前五卦其义稍别。其《革卦》“巳日乃孚有四德”,若不“巳日乃孚”,则无四德,与乾、坤、屯、临、无妄、随其义又别。若当卦之时,其卦虽美,未有四德。若行此美,方得在后始致四德者,於卦则不言其德也。若谦、泰及复之等,德义既美,行之不巳,久必致此四德。但当初之时,其德未具,故卦不显四德也。其诸卦之三德巳下,其义大略亦然也。”ωWW.doucehua.com
我们来看看唐后期《周易集解》里对“元亨利贞”四字所编汇者的注释。
《周易集解》·卷一引《子夏传》对“乾:元亨利贞”的注释。
“(乾下乾上)。乾:元、享、利、贞。
《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阳之性,故能首出庶物,各得元始、开通、和谐、贞固,不失其宜。是以君子法乾而行四德,故曰“元、亨、利、贞”矣。”
“《周易集解》·卷五
《序卦》曰:豫必有《随》也,故受之以《随》。
韩康伯曰:顺以动者,众之所随。
(震下兑上)。随:元、亨、利、贞,无咎。
虞翻曰:否上之初,刚来下柔,初上得正,故”元、享、利、贞,无咎“。
郑玄曰:震,动也。兑,说也。内动之以德,外说之以言,则天下之人,咸慕其行,而随从之,故谓之随也。既见随从,能长之以善,通其嘉礼,和之以义,干之以正,则功成而有福,若无此四德,则有凶咎焉。焦赣曰:汉高帝与项籍,其明徵也。”
这《周易集解》一书里所汇编的人们也是对“元亨利贞”做四德的
打开APP 阅读最新章节
《左传》与《周易》(四十三)[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