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百一十章 知音论和  南疆谜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六百一十章 知音论和[1/3页]

  儒家圣人极为重视乐的作用,他们把乐和礼视为治国安民的两个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乐记》篇里反复将乐和礼并在一起说。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节也。又说,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

  圣人认为,礼是从外部来有等级有秩序地节制邦国,是一种社会约成的道德规范,僭越礼数就会受到道德的约束和他人有监督,甚至还会受到惩罚,带有一定的强制作用;乐则是从内里来熏陶化育百姓的心境,荡涤心中的浮躁和污秽,让人人心中自发地向美崇善,不需要其他人的约束和监督,是人心自我净化自我提升的一种最完美的过程。

  圣人一向最为看重人心的教化,故乐的地位实在礼上。而乐的功能,圣人以一‘和’字来概括。这‘和’字,真正地体现了我们华夏之邦的最高智慧,也是我们天地万物追求的最高境界。”

  古代许多典籍中都提到了‘和’字,充分强调‘和’的作用,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对‘和’的理解可能有些小的差异,但总体上都是一到的。

  在春秋时期,周太史便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上说‘礼之用,和为贵’;孟子二章里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庸》里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董仲舒也说‘德莫大于和,和者,天地之正也’。可见古来圣人贤士都注重‘和’,把‘和’视为天地间的唯一正道,也是解决诸多问题的最终目标。”

  何教授突然悟到,为什么故宫中三大殿: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都以“和”为名,其由原来在此。作为国家权力的最高代表,也是皇权的象征,三大殿均以“和”为名,充分表达了先贤以及历代帝王对“和”的重视程度,也说明“和”的境界,正是他们所努力追求的最高境界。

  各种不同的乐器,如琴瑟笙竽笛箫等,单独吹奏,则是各种不同的声音,若将它们合起来一起吹奏,则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听起来驳乱无序,糟糟混混,这种声音称之为杂,也就是令人讨厌的噪音;另外一种是搭配得当,听起来高低得宜,众音协调,让人悦耳舒心,这种声音则为‘和’音。”

  圣人视这种众音相宜而产生的协调之美为天地间最大的美,这种美的产生,其基础在调和。若笙之音高了,则吹低点,箫之声缓了,则加快点,通过相互间的调节控制,寻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声音来。于是,“和声”便产生了,天地间的大美也就出现了。圣人之所以超过凡人之处,就在于将此推衍到人世间,由此而感悟出治国安邦,教化万民之道。

  世事纷杂,众生芸芸,正好比琴瑟笙竽各发各的音,若将他们都调理得各自得宜、互相协谐,则可以奏出人世间的和声。如此,国民就治理好了。所以古往今来,贤哲们都苦苦追求一种中庸、中道、中行、中节,试图找到这样的和谐之音,以达到万邦咸宁、万众一心的目的。这就叫作致‘中和’。”www.doucehua.com

  听到这里何教授才猛然醒悟,原来苔藓先生刚才用了那么一大篇幅来强调“和”,就是为了突出“和”在音乐当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和声,没有和弦,那音

第六百一十章 知音论和[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