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八十五章 国子监(上)  锦衣豪雄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

第三百八十五章 国子监(上)[1/3页]

  后世不少人认为大学体制是西方人创造的,其实不然。中国古代即有高等学府,只是办学的理念和模式不同,而且不兴叫“大学”。商时的中国大学叫“太学”;周时叫“国学”,国学是周王办的,诸侯办的则叫“泮宫”;西晋时称“国子学”,北齐易名“国子寺”,到了隋朝则改称“国子监”,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与古时大学不叫“大学”一样,中国古代的大学生也不称为“大学生”。在大明朝,这所谓的大学生便通称“生员”,而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便叫“监生”,学生可享受“官方助学金”,由朝廷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

  大明朝的国子监是朝廷的中央官学,用林河的理解来看,那就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重点大学,学生比现在博士的地位还高,其学术地位远胜于国务院“211工程”中确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后世的大学生连个工作都难找,但国子监的毕业生可没这担心,不仅包分配工作,很多时候还“包当官”。

  大明朝有规定,“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换句话说,上了国子监才能当官,上不了便别想往上爬。

  大明朝南北两处国子监,虽然随着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南京国子监的规模有所缩减,但是江南富庶之地,文教又极为兴盛,那各地过了县试的秀才往往都会为了国子监的名额而挤破头。

  教育腐败这种事,古今中外并不鲜见。大明朝上国子监的好处那么多,但进国子监得凭成绩说话。当然若是你有当大官的老爸或是官二代的身份,也可以进国子监。

  “李公,本朝国子监,你可了解?”

  品了一番茶,又和林河东拉西扯了几句,赵文华却是朝一旁的李芳问道,司礼监在本朝权威不显,嘉靖皇帝又不喜宦官干政,所以这位司礼监的掌印太监对于本朝的事务大多不太了解。

  “本朝国子监,不是生员们上学的地方,国朝选官,也需得是在国子监上过学的。”

  李芳对国子监的了解还真不算多,毕竟他一个太监,本朝司礼监又不比前朝,能够插手朝政,他若是了解外朝事务太多,反倒会落下一个居心叵测妄图干政的恶名。

  “李公,本朝国子监始于太祖皇帝……”

  见李芳果然对国子监不甚了解,于是赵文华便开始扒拉扒拉一堆话说起了这大明朝国子监的由来和一些趣事。

  当年太祖皇帝还没有得天下的时候,便在应天府设了国子学,洪武三年,朝廷恢复乡试,此后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正式改称“国子监”。成祖皇帝迁都北京后,大明朝便有了两所国子监,即南京国子监(或“南雍”)和北京国子监(或“北雍”)。

  其实到国子监读书与参加科举考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就是,都需要考试。不同之处在于,进了国子监,便能通过廷试或者吏部试等渠道直接做官。

  “本朝洪武年间,国子监确实是为国选才的地方。”【妙】 【书】 【斋】 【妙书斋】

  赵文华侃侃而道,他并非监生出身,能有今日的地步,全是抱了严嵩大腿,所以他本人对于

第三百八十五章 国子监(上)[1/3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